【腾讯云】云服务器、云数据库、COS、CDN、短信等云产品特惠热卖中

作者:陶舜
今晚就是平安夜,西方国家过“年”了。

看到网传有的高校要求学生别参加庆祝活动,有的要求“周天晚上到校晚自习,不允许迟到请假”,有的校长还要在周日晚上带人查寝,不让带圣诞相关物品。

我希望这不是真的,希望相关的学校能出来辟辟谣。如果不幸属实,请那些学校的同学在这留言告诉大家。

一个很明确的消息来自羊城晚报。

这是把圣诞和新年的活动都取消了,有点一视同仁的意思。其他城市会开放一点吗?

平安夜,大多数西方人会团聚家里,共进丰盛的晚餐,然后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,戴着圣诞帽子,唱着圣诞歌曲,说说圣诞愿望,共叙天伦之乐;或者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化妆舞会,玩个通宵达旦。

这一幕,在中国,叫过年。过年的开始就是年三十、除夕夜。

没什么本质区别,都是在做“去旧迎新”的事,送走不尽如人意的去年,回味那一点美好的东西,对下一年寄托点美好希望,顺便享受美食。顺便娱乐,中国人可能会打麻将、打牌,曾经,还包括看春晚。

庆祝形式有所区别,但内涵一样。来历都有点类似,圣诞节由宗教起源,然后走向世俗化,超越了宗教,成为全民节日。中国的过年起源,据说是为了躲避年兽、赶走年兽,所以要放鞭炮。

年兽为什么要赶?我想,就是因为现实赶不上期望,人们对现实不满意。这一年过得很不好,去去去,明年一定会好起来的。中国人有超高的忍耐力和超强的精神胜利法。

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过圣诞节的?这和中西文化交流相伴随。西方人进来了,就会把他们的节日也带来。

一个地方的洋节越多,佐证这地方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,它的人群构成越丰富,人群之间的隔阂越少。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,是大同世界。

这好理解,就像中国人去美国留学了、商旅了、永居了,他和当地人一块儿过圣诞,这叫文化融入,但是在除夕夜,他们还是会再过一份中国年,打开电视看春晚,这叫文化寻根。中国人过洋节,美国人过中国年,这叫文化亲善——最终,他们都将商业化,烘托各种各样的生意

1872年12月24日,上海《申报》第一次提到了12月25日是“耶稣诞日”。第二年开始,《申报》正式称呼圣诞节这一天为“西洋冬至”。

上海人民很快就接受了圣诞节,许多商家相继推出圣诞节活动。

1909年的《申报》这样报道圣诞节的盛况:“中国冬至那天,马车络绎前赴张园者不知凡几。西国冬至,马车络绎前赴张园者又不知凡几。中国人真不肯辜负良辰佳节哉!”

其热闹繁荣,与过年比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我第一次知道圣诞节是在上初中,1990年代。那个时候中国加入了WTO,国际贸易日趋繁荣,中国经济步入所谓的“奇迹时代”。同学之间流行传递圣诞贺卡、新年贺卡。

我2003年上大学的时候,异性同学一起过平安夜,那是恋爱的名片。我和宿舍里剩下的同学在那天晚上,只能凑钱“搓”一顿,那是单身的名片。

对于一个地区而言,怎样过洋节怎样对待洋节,就是一张对外开放的名片。

它能很好地折射你对其他文化其他文明的态度,你是真心欢迎人家来,真心想融入世界的主流秩序,还是光讲讲漂亮话。

上个月,中方决定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,对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荷兰、西班牙、马来西亚入境公民实施单方免签政策,可凭护照获得15天免签。法国、马来西亚,马上就投桃报李,给了我们更好的免签政策。

中国的任何一座有品位的城市,你们之间也是有竞争的,不要小看这样的信号。怎样对待圣诞节和平安夜,是你们招商引资的关键名片。

今天,我的一个孩子得了支原体肺炎,避免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,我和老婆带他住进了附近的全季酒店,办完入住手续,工作人员递给我们每人一个苹果。这是一家有国际感的好公司。

我儿子的医生给我发来了圣诞祝福,这更让我非常感动。

无论政府是否倡导,世界主流文化都已经在中国深入人心,这也宣言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:人们要继续过上有国际感的美好生活。

我特别希望,像曾经的美好时代一样,今晚的餐厅早被订满,今晚的酒店早就满房,交通有点堵,滴滴叫车又变难了。

天气寒冷,经济很热。

今晚,这会如愿发生吗?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Lighthouse助力跨境电商业务扬帆出海
Top